中国古代对年龄阶段的称谓蕴含丰富文化内涵,尤其五十岁之后的称谓多源自《论语》及社会习俗。下面内容是各年龄阶段的详细解释:
1. 五十岁:知天命之年
2. 六十岁:耳顺/花甲之年
3. 七十岁:古稀/从心之年
4. 八十岁:耄耋之年
附:其他高寿称谓
各年龄称谓对照表
| 年龄 | 主要称谓 | 出处/典故说明 | 文化含义 |
| 五十 | 知天命之年 | 《论语》”五十而知天命” | 领会人力边界,豁达尽责 |
| 六十 | 耳顺/花甲之年 | 《论语》”耳顺”;干支纪年60年循环 | 包容言论,人生进入新循环 |
| 七十 | 古稀/从心之年 | 杜甫诗;《论语》”从心所欲不逾矩” | 高龄难得,行事自在而不逾矩 |
| 八十 | 耄耋之年 | 《礼记》”八十九十曰耄” | 高寿尊荣,受社会敬重 |
| 九十 | 鲐背 | 老人背斑如鲐鱼纹 | 长寿的象征 |
| 一百 | 期颐 | 《礼记》”百年曰期颐” | 需人颐养,象征圆满人生 |
> 这些称谓不仅是年龄标签,更蕴含古人对生活阶段的哲学思索:五十明理、六十包容、七十通达、八十尊荣,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然规律与人生聪明的深刻领会。